张占仓|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
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,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5月份在河南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河南省委提出的“两高四着力”新部署,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主要路径,对提升河南整体经济实力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立足特色资源,培育优势主导产业
河南各县域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多样,部分地区煤炭、铝土矿等矿产储量可观,一些县域则拥有独特的农产品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例如,栾川县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,大力发展全域旅游,打造老君山、重渡沟等知名景区,形成“旅游+康养”“旅游+农业”的融合发展模式,成为全国民宿第一县,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数量达120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亿元,占全县GDP的比重超30%,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地处豫东平原的原阳县,充分发挥优质水稻种植传统优势,培育“原阳大米”区域公共品牌,发展大米深加工产业,延伸产业链条。目前,原阳大米种植面积达80万亩,年产量超50万吨,相关产业产值超35亿元,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。从全省发展情况看,河南已培育形成超50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,相关产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。未来发展,各个县域应进一步挖掘自身特色资源,通过政策引导、资金扶持,吸引龙头企业入驻,延伸产业链,推动地域资源优势向现代产业优势、经济优势转变,构建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。
二、强化特色产业园区建设,推动产业集群发展
通过地方特色产业集聚,能够有效实现产业集群发展,形成典型的集群效应,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,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。河南众多县域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,发展成效日益明显。如长垣市的起重装备产业园区,通过完善基础设施、优化营商环境,吸引大量起重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入驻,形成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集群,生产起重装备占全国市场的3/4,不少中高端产品还大量出口海外,涌现出卫华、河南矿山等知名品牌。目前,该园区入驻起重装备企业超300家,2024年实现总产值450亿元,占长垣市工业总产值的60%,带动就业人数超5万人,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。截至2024年底,河南县域特色产业园区数量达180多个,入驻企业2万多家,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65%。在下一步的发展中,各地需加强特色产业园区规划与管理,明确特色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,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,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。同时,加大对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,完善公共服务平台,强化特色产业园区与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合作,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,全面促进产业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稳定提升特色产业园区的创新能力,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奋力前行。
三、深化农村改革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
深化改革是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的关键,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。河南作为“三农”大省,通过土地制度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,持续释放乡村发展潜力。截至2024年底,河南全省已累计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面积1.02亿亩,惠及农户1800余万户,有效保障了农民土地权益;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,全省超4.6万个村(社区)完成清产核资,量化资产总额达1500亿元,盘活闲置宅基地、农房等土地资源超100万亩,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撑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。河南以乡村富民产业为抓手,加力推进乡村振兴。如西峡县利用地处伏牛山区、森林覆盖率高、生态环境好的地域优势,通过深化农村改革,创新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推动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。2024年,香菇种植规模达3.5亿袋,年产量超40万吨,出口额突破50亿元,占全国市场份额1/3,成为全国香菇出口第一大县,带动全县3万余农户增收致富。同时,各地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.2万家,创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0余个,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.2万亿元,为乡村振兴注入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动能。
四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县域发展环境
在交通建设方面,截至2024年,河南县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6万公里,但仍有部分偏远地区道路等级较低,需加快升级改造,提高县域交通便捷性,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;在能源供应方面,要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,目前河南县域清洁能源占比仅为20%,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,需进一步加大太阳能、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,保障企业和居民用电需求;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,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,尤其是结合农业智能化的需要,提升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,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扛稳全国粮食安全重任贡献更多力量。此外,还要加强县域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,推进5G(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)网络、光纤宽带全覆盖,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。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,增强县域对投资和人才的吸引力。
五、注重科技创新,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
河南部分县域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、人才短缺等问题。为解决这些问题,各县域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,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,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开展合作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;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,对创新型企业给予奖励和补贴。目前,河南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.5%,低于全省平均2.2%的水平,需加大投入力度,提升企业创新能力,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。在人才培养方面,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,培养适应县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;另一方面,要出台优惠政策,吸引在外地工作的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,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。同时,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,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。例如,巩义市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为71.46%,研发投入强度已达2.8%,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从2020年的35家增加到2024年的67家,推动270多家企业与全国重点高校长期合作,有效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活力。
六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,拓展发展空间
河南各县域应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,加强与周边县域、中心城市的合作。位于郑州大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域,可以积极承接郑州的产业转移,发展配套产业。目前,郑州周边已有超50个县域产业园区与郑州实现产业对接,承接大量产业转移项目。豫东、豫南等农业大县,可以与工业发达县域开展合作,实现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产销对接。此外,还应加强县域间在生态保护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公共服务、统一大市场等领域的合作,协同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,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,提升县域经济实力。
通过以上六大举措多路径发力,河南县域经济将实现差异化、特色化、高质量发展,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展现更大作为。该文原载《理财》(经济,2025年总第598期)4-5,2025年8月15日出版。
责编:刘安琪|审核:李震|监审:古筝
展博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